首都体育馆:从“冰的圣殿”到“最美的冰”——北京冬奥会场馆巡礼之一位于北京海淀区白石桥的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是北京功能最多、适用范围最广的体育馆之一。50多年间,它曾见证了许多中国体育的重要时刻,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就曾在这里举行;50多年间,它曾一次次华丽转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外唯一一座可进行室内冰上体育比赛的体育馆,堪称“冰的圣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这里曾作为排球比赛场馆。2022年冬奥会期间,这座老场馆将再度转换身份,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并将产生14枚金牌。
1980年,当时世界体坛最著名的花滑运动员佩吉·弗莱明随美国花样滑冰队访华,表演在首都体育馆进行。弗莱明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曲,在冰上翩翩起舞。这场演出在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如蝴蝶振翅,激荡起层层涟漪。18年后的1998年初,日本长野,21岁的中国选手陈露以《梁祝》蝉联冬奥会女单铜牌,尽管不是金牌,却成就了“冰上蝴蝶”的美名。陈露融入灵魂的表演超越了技术范畴,和当年弗莱明让中国观众倾倒一样,她让世界冰迷为之倾倒。陈露的教练李明珠曾告诉记者,正是弗莱明在首体的表演,才让她真正知道了什么叫花样滑冰。
1981年,世界冰球锦标赛(C组)比赛在首体举行,结果,中国冰球队以七战六胜一负的成绩获得亚军,并晋升到B组,取得了中国冰球队自1972年参加世界冰球锦标赛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成绩。
首都体育馆园区改扩建工程于2020年12月25日完工,与首都体育馆一同实现完工的还有首都滑冰馆、冬奥赛事中心(综合训练馆)和运动员公寓。本次大规模改造,使园区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集比赛、训练、科研为一体的重要赛区,并能够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起到积极作用。
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张本华介绍,此次首都体育馆改造工程,秉承“传承保护、立足赛后、确保赛时、绿色科技”的理念,坚守节俭办奥运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从传承保护出发,不对外观做大的变化,整个场馆庄严大气,赏心悦目。
在这次改造中,首体建设了一块31米×61米的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必一体育,采用最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满足赛时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需求。此外还改造了除湿、送风系统及看台座椅等,座椅采取并列式排布,调整了腿部空间与座椅间距,保障场馆赛时环境,使现场观众观赛体验更为舒适。
首体采用最新的声光电技术,打造“最美的冰”。通过在场馆顶部采用铝合金框架结构,悬挂36个37平方米的网格膜,从而在场馆的顶部形成一个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同时,在场地四角分别布设激光投影仪,将绚丽的灯光与优美的画面投影至场馆顶部的屏幕,当运动员在冰面上尽情舞动时,仿佛置身梦境一般。“最美的冰”不但可以在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时营造梦幻的竞赛体验,也为赛后群众性冰雪运动体验提供优异的运动氛围和观众视觉引导。
尤其是,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结束后的表演项目(GALA/EX),历来都是冬奥会上最精彩、最吸引观众的项目。不难想象,当“北京2022GALA”在“最美的冰”上演时,那将是多么美轮美奂的一个场景。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首都体育馆将承担短道速滑及花样滑冰项目比赛,这两个项目都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在以往的冬奥会上,中国短道速滑队曾获得了中国队一半以上的金牌和奖牌。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为中国队获得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的申雪、赵宏博如今分别担任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和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明年他们将率领队员出现在首都体育馆内。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的两个新建场馆之一——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冬奥赛事中心),位于首都体育馆东侧,造型优美,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局部二层,主体建筑高度为30米。其中,一层冰场是我国第一块标准冰壶训练场地,三层冰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时短道速滑训练场地。
综合训练馆还包括科研医疗康复用房、运动员宿舍、餐厅、运动员体能训练和医疗康复等设施,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训练环境。未来,综合训练馆将继续作为国家短道速滑队和国家冰壶队的训练场馆,同时作为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场所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首体园区5块冰面均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群众性健身打下良好基础。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除保障奥运会赛事需求,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在开展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同时,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