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钟楼鼓楼肩并肩谁是中轴线上最高楼?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明朝时,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在元大都基础上进行改建和重建,将钟鼓楼安排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从此,高耸的钟鼓楼作为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制高点,“为紫禁后护”,继续发挥为京城报时功能,方便身居其中的百姓、朝廷命官按钟鼓楼发布的权威时间安排自己的一天。
现存鼓楼形制大致保留明代建筑风貌,其通高46.7米,建在高4米四面呈坡道形的砖石台基上。鼓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东北隅设登楼小券门和登楼通道,虽只有69级阶梯,其陡峭程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二层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带周围廊的重檐歇山大殿,四角飞檐有四根擎檐柱支撑,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站在二层向四周眺望,老北京城“红墙黄瓦老皇城、青砖灰瓦四合院”的历史风貌尽收眼前。
据不完全统计,鼓楼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清嘉庆五年(1800)、清光绪二十年(1894)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缮。对木结构建筑而言,要想长久留存下来,防火是终极命题。清乾隆十年(1745),为防止再度发生火灾,重建的钟楼由原来的木结构改为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为此次改建,乾隆帝亲自撰文立碑(御制碑现位于钟楼南面),碑文记述重建钟楼意图,表明钟声与相通,与治理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用器物规定时间的意义在于用时间规范社会秩序,“以器节时,以时出治……声与政通,硕大庞洪”,他希望通过重建钟楼达到“亿万斯年,扬我仁风”的目的。
钟楼通高47.9米,下部为砖石台基,其上为楼体,内部东侧有台阶共75 级,可达二楼。方形的灰色台基和墙身,搭配黑琉璃绿剪边重檐歇山屋顶,钟楼整体自下收束而上,与鼓楼形成“鼓楼在前,钟楼在后,鼓楼胖,钟楼瘦”的反差感。
从外观看,钟楼同其他城楼式建筑差不多。其实不然,为预防雷击电火并能承受布置于上层的巨钟压力,钟楼不仅在建造上凡“柱棁榱题”之用,悉制以石,而且为使浑厚绵长的钟声传向四面八方,钟楼底层四面各开一个券洞,四向券洞在正中呈十字相交形成一个边长6米的正方形天井。天井向上贯通,直达大钟底部,形成一个内部声腔。而二层上方的半圆形穹顶与环绕大钟的券洞又构成一个声腔系统,使钟声能更悠扬远播,回荡在都城上空。
起初,钟楼二层悬挂一口大铁钟(现藏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该钟铸于明永乐年间,钟体通高4.4米,钟下口直径2.4米,重约25吨,因钟声不够洪亮,未能很好发挥为京都撞钟报时功能,不久被铜钟所取代。铜钟钟体通高7.02米,重达63吨,由铜锡合金铸造,具有良好的硬度及韧性,声音洪亮,且延展性好,延长音多,钟壁厚度自上而下分布均匀,上下口径相当,使声音缓慢荡漾而出,便于钟声向四周传递。从铜钟上铸有“永乐×年×月吉日制”来看,这口来自永乐年间的古钟因其体量和分量成为当之无愧的“古钟之王”。
如此大钟,古人是如何铸造又是怎么把它安装上去的呢?按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记载,时人在处理巨钟时主要采取泥范法。大致来说,先挖一个大坑,坑的深度等同于钟的高度,在坑内用石灰和三合土制作一个钟形“内范”,再在其外面套上“外范”,外范的顶部是有开口的。然后在坑四周修建高炉,炉内熔化的铜水顺着“槽道”进入内外范之间,等铜水冷却成型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再进行捶击打磨,就可以得到铜钟。如需把它挂在钟楼里,人们只需在钟楼两侧用土堆成和钟楼同高的斜坡,再靠人力把大钟拉上去,安装完成后移走土堆,大功告成。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对钟楼铜钟进行过测试,结果表明,若以50分贝为听到的最低值,在钟声传播中如无高大建筑阻挡的情况下,可以在近4千米处听到,如果加大声级到110分贝可在近10千米处听到。古时钟楼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在环境噪声不高于40分贝时,以敲钟声级为102分贝推算也可以在10千米以外听到,古人云“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诚不我欺。
尽管钟鼓楼自1924年后不再鸣响暮鼓晨钟,但“钟鼓楼这块禁地从此开放”,依然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北京人的生活。
薛笃弼曾是北平通俗教育会成员,对“京兆号称文化之城却文盲众多的窘状”感触较深,上任伊始,他一面呈请内务部拨北平钟楼、鼓楼为筹备场,计划在此设京兆通俗教育馆;一面积极运作,组织筹备委员会。为寻求经费,薛笃弼亲自发起募捐会,募得款项及向各职能部门请款约15000元大洋,用作馆舍的修葺、扩建经费,不单在钟鼓楼添建洞门,将原来洞口全改为玻璃,保证光线充足,而且通过《京兆公报》征集教育物品。
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鼓楼被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于1925年10月4日正式开幕,薛笃弼为该馆落成撰写碑文刻于“乾隆御制重建钟楼碑”碑阴。教育馆内设讲演部、图书部、博物部、游艺部。讲演部位于馆中央,有座位可容600余人,“两壁满张通俗教育画、地图、节俭图、世界教育家像、各国名胜画片等百数十幅。入其中者,举目皆受教育,不待倾耳得矣”。博物部分史、地、理科卫生等室并附京兆室,游艺部附设电影场,图书部分设普通阅览处、报纸阅览处、妇女阅览处及儿童阅览处等。
京兆通俗教育馆开馆后,“每于节假日,这里座无虚席,百头攒动,诚是‘人海微澜’”。钟鼓楼四周空地被辟作体育场,设置各种运动器械,竖立教育画牌于四周,供、儿童锻炼身体、休闲和娱乐。1926年,在钟鼓楼之间小广场又设立“平民市场”,同时利用钟楼下甬洞开设“民众电影院”放映电影。朱家溍还记得在那看过一次电影,“当时还是无声的时代,片名《空谷兰》”。
谁能想到,昔日代表皇权的钟鼓楼竟然成了北京第一个民众教育之场所。1933年,京兆通俗教育馆改称“北平市第一社会教育区民众教育馆”,由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该馆经常举办展览会、讲演会、戏剧演出等多种宣传抗日的活动,激发广大民众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卫精神,遭到日军记恨。日军占领北平后于1938年勒令该馆改称为“北京市第一社会教育区新民教育馆”,在这期间,先后三次洗劫教育馆:搜查图书、报刊及陈列品,销毁书刊4000余册、陈列品300余件。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鼓楼才重新办起教育馆,开设教学、展览陈列、书报阅览。钟楼仍开设电影院。钟鼓楼之间小广场重新开放,改称“民众商场”。场内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如扒糕、凉粉、灌肠、豆汁、爆肚、羊霜肠、炸糕、驴打滚、茶汤等;还有说评书的、唱戏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耍狗熊的、说相声的等,应有尽有,被北京人誉为“小天桥儿”。据说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幼年时,就在此说过相声。
“故宫北海颐和园,东四西单鼓楼前”,这是流传在北京的一句顺口溜,前半句说的是景,后半句点的是北京繁华之地。区别于深藏在宫墙内的宫殿建筑,钟鼓楼以其高大的体量成为中轴线上、被大众看见的最高一组古代建筑,比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太和殿还要高上十多米。别看它高,从其诞生起就因位于皇城后面,符合“前朝后市”的规制而与周边商铺、民宅、居民打成一片,成为北京最古老也是内城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
早在元代,钟鼓楼、积水潭一带即是元大都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通惠河的开凿,使得南来的漕船和其他船只都可直航至积水潭,钟鼓楼离元大都最大的漕运码头——积水潭不远,因此受益颇多,全国各地及外国的商品、商都集中于此。元代鼓楼前的斜街,又因元时权贵和功臣的宅第多建在附近,更加促进了这一带商业发展,米市、面市、缎子市、皮货市、帽子市、鹅鸭市、沙刺市(经营金、银、珍珠宝贝)等应有尽有,钟鼓楼之间各街巷,还集中分布着民营手工业作坊。饭庄、酒楼、茶馆随处可见,据说关汉卿就在“鼓楼前”的戏园演过戏。
尽管明后期大运河的终点码头从积水潭移至大通桥下,由于陆路交通不断发展Bsports必一体育,各地商人又云集于钟鼓楼一带,按明人沈榜编《宛署杂记》载,在鼓楼周围的日中、金台、靖功三坊,有中等以上店铺821户,这些店铺自然主要分布在鼓楼前大街一带,不乏米市、烟草市等。一直到清末,“鼓楼前”依然“攘往熙来”,不仅商铺越来越多,钟鼓楼周围居住的居民日渐稠密。据《日下旧闻考》载,每年立春时,鼓楼前异常热闹,人们聚集在此举行“打春”仪式,即用泥塑成“春牛”与“勾芒神”(梳着双髽鬏的牵牛小孩),等立春时辰一到,用木棍将其打碎,称之为“打春”。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鼓楼前大街的商铺变着法地庆祝节日,在各自门前马路上搭起架子,对着放焰火、放鞭炮,在橱窗里挂上纱灯,纱灯上画着《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也难怪时期的钟鼓楼地区会发展成为民众教育和民间娱乐场所,这是由钟鼓楼地区的“商业基因和平民化”决定的。
“第一家是个茶馆,字号‘鼓楼山’,这家茶馆常常有‘玩鹰、玩狗’的人士在座,到阴历十二月还有时附带卖些野兔、野鸭、山鸡等野味。其次是一家三间门面的香蜡铺,我忘记牌匾上的字号,只记得流行的别名‘金驴儿’……远道而来的生疏顾客向人打听:‘跟您打听,金驴儿家在哪?’得到的回答是:‘就在楼头喽,路东。’这是鼓楼附近居民的土话,‘楼头喽’就是指鼓楼前,这句话的重音在‘头’字”。
此外还有制作点心的“庆兰斋”、卖绸缎皮货的“乾泰隆”“老九华”、为宝书局和“吴肇祥”茶叶铺等。
1956年公私合营后,钟鼓楼之间空地一度改为供应当地居民生活用品的商业网点。1984年至1986年钟鼓楼先后大规模修葺后,为整治该地区的文物旅游环境,将钟鼓楼之间的居民及商业网点撤销。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对鼓楼、钟楼进行修缮时,分别在其正脊中央脊筒内发现木制方盒,打开后发现鼓楼的木制方盒内装五谷杂粮、五色丝线和金刚经一卷,钟楼的盒内装有5块宝石、24枚金钱,另有金银铜铁锡小元宝5个以及五色丝线、绢和五谷杂粮,这些都是古人用以驱灾辟邪、保平安之物,寄托他们对钟鼓楼屹立不倒的祈愿。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巨大的焰火脚印,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前门、、故宫、钟鼓楼走向“鸟巢”,象征着中国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同时昭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轴线也在不断生长,并在空间概念上实现向北延长。在这条轴线东侧建有国家体育场“鸟巢”,西侧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抵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公园中的仰山、奥海均“落在”中轴线上。如果登上北中轴景观大道东侧的奥林匹克塔,在246.8米的高度俯瞰北京城,天气好时,钟鼓楼、景山万春亭、故宫都可以看到。这些古老的建筑与新地标性建筑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使它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6月上,原标题为《登中轴线最高楼,听暮鼓晨钟。“紫禁后护”钟鼓楼》,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李崇寒)